評台大醫科不採計國文兼論高中國文教育                                                                       

  台灣大學醫學系初步決定,明年起指考將不採計國文!看到這則新聞,我非常震驚。並非這個決定將影響全臺想讀醫科的學子,而是台大醫學系這個決定不是自願的,是被大學招聯會強迫的!而招聯會為何決定指考採計科目必須由現行6科改為5科,理由是為了減低學生負擔!(另外2013年底的相關新聞,還有一個理由是「落實多元入學精神」!)

  若我是台大醫學系的老師,就要開始思考了:首先,大學招聯會要把指考採計由6科改為5科,是否有法理依據,及正當理由?台大醫科要被迫接受招聯會的決定,這樣有符合大學法規中的大學自主精神嗎?其次,在台灣,醫生地位及薪水皆高,台大醫科更是第一志願中的第一志願,全國菁英都搶著擠,但是台大醫科目前仍然是指考錄取的人數多於繁星與申請,既然繁星與申請都是各校最頂尖,學測進台大醫科者都是75級各科滿級分,憑什麼硬性規定台大醫科在指考一定不能採計6科?招聯會只想解決學生考大學一時的壓力,卻沒想過能力不足的學生,進到台大醫學系,怎麼受得了?只會造成他們比考醫科時更大的壓力!而且最搶手的領域本來就有資格要求全才的學生,哪有為了解決不夠格學生的壓力,卻強迫降低標準的做法?一直以來,很多教改都是以降低學生學習的壓力,快樂學習為號召!但仔細思量,只有兩種可能快樂學習,一種是幼稚園國小低年級階段,泛泛淺淺地學,高興就好,或者是成人不深入,純粹為樂趣而學。另一種是對該領域具濃厚興趣的專家,廢寢忘食地鑽研,早就感覺不到壓力,例如牛頓做研究時誤把手錶當蛋煮還渾然不覺。其餘的只要想學得深、廣又紮實,沒有輕鬆的。高中課程就是既廣又深,想輕鬆學好是絕不可能的。何況真正頂尖的人才是需要磨鍊的!出社會工作,難道就不會有壓力?特別是現今臺灣社會當醫生壓力超大的,讓學生在學習階段因「減輕壓力」而入學真的是好事嗎?人生永遠無法避免壓力,我們應該教會下一代如何面對壓力、克服挑戰,而不是自以為是地替他們「減輕」壓力。還有所謂落實多元入學精神的理由,學測之後的申請入學就可以篩選學生的多元表現了。憑什麼是指考以少採計一科來作為多元入學精神的實踐?尤其是採計的科目是學系本身就規定好的,哪裡多元了?除非是學生可以選擇採計自己最強的5科總分上台大醫學系,否則要進台大醫科競爭那麼激烈,不採計國文,對於國文好的學生,反而是不公平的!招聯會強迫台大醫學系指考只能採計5科,雖然台大有附加學測國文成績要達前標的規定。但學測國文要考到前標,其實很容易。這種做法,等於是讓學生有投機取巧的空間。以台大醫學系目前仍是台灣志願之冠的地位,絕對有資格要求學生是紮紮實實、各科兼擅者才能進門,換言之,這也牽涉到篩選學科實力、學習態度、時間分配等能力,招聯會憑什麼硬性規定台大醫學系非得降低標準屈就規定?「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台大醫學系請三思哪!

  可能會有人說,反正競爭那麼激烈,能進台大醫科的學生,還是得學測各科皆滿級分,指考各科也得表現最傑出。但是這不僅是台大醫科採計幾科的問題,而是台大醫科具有指標性的作用,若一旦實施,將來其他醫科一定也會跟進。這樣一來,就不只是台大醫科的問題,而是牽涉到台灣培養人才的問題。台大醫學系認為「醫生語文能力只要達到能和病人溝通程度即可,不需要達到像中文系的水準」,所以不採計國文,當然他們是被招聯會逼的才這樣決定,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然而其觀念可再商榷。高中畢業確實是很多人一生國文能力的最高峰,但若說高中畢業的國文就達中文系的水準,還差遠了。另外,我們對於最頂尖的學生,尤其是將來要救治人命的醫生,不會期許他們只有實用的功利心,而會希望他們肩負文化傳承、扛起更多的社會責任,能培養紥實的同理心。這種理想性、熱情性、使命感,不會是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或英文能夠教導的。(高中的英文也是生活實用,尚未至文化素養的程度)。有什麼課能讓學生了解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以及建立義田事蹟?有什麼課會讓學生了解,在揀回一條命後,處於事業與人生低谷中,蘇軾怎麼樣以<赤壁賦>自我超越?西方學問講求實用,取徑速學;傳統學問是貼近生命,涵詠蘊藉。臺灣社會已經夠重理工而輕人文了,不能留給游刃有餘的人才變成全才的機會嗎?雖然夠優秀的人才什麼都能自己去學,但是在臺灣現今仍是考試主導一切的制度之下,這種計分法,等於變相要學生投機放掉國文。我們都希望幫我們看病的醫生是很實在的、不投機的吧?是不是應該讓他們在整個學習的過程都養成這樣的心態?而且多些同理心及文化素養,有益醫生對待病人的保持正向的態度。我們都希望看病的醫生是有醫德的吧?當然網路上不少人對讀國文能培養有醫德的醫生嗤之以鼻,但請問指考採計的英文、數學、物理、生物、化學這些科目可以培養醫德嗎?更不行吧!何況國文涵養深入性和教學方式很有關係,容後具述。

  話說回來,台大醫學系對於高中國文的定位,很值得省思。

一般對中文系的刻板印象是只會吟風弄月,但事實上,傳統國文系的訓練是義理(思想)、辭章(文學)、考據(小學:文字、聲韻、訓詁)皆重的,但是現今高中國文的教學,其實都是偏重在辭章。高中國文課本的白話文選文,全都是美文,都是偏向記敘抒情的作品,完全沒有議論性的文章。難怪國文不被採計的理由是「不需要達到像中文系的水準」,意思就是吟風弄月的文學不切實用。長久以來,高中國文白話選文,缺少實用性、議論性的作品,難怪本來較偏理工、性情較務實的學生,興趣缺缺。當然,換個角度而言,高中國文確實也肩負基本文學美學鑑賞能力培養的責任,但是一直以來,整個局勢是一面倒向文學。然而,人不是只需要感性的抒發就好,更多時候,是要用理性來思考表述,特別是評述時事。其實,思考整個時代趨勢,提出解決之法的面向,在高中國文不是沒有,就是諸子及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但是這一塊高中國文老師不易發揮,因為諸子被打散在三年課程中,文教則因課綱的關係,很多學校被迫只能排在高一和高三。高三學生就快學測了,就算能在課堂上跟隨老師的教學節奏思考孟子,孟子的篇文大都很長,在大考的壓力之下,下課後,還能有多少時間細嚼孟子原文?

  另外,高中國文被批評,我覺得國文老師也很無奈,怎麼說呢?照理來說必須精讀的古文,應該每篇都無可取代。但以古文四十篇被刪為三十篇來講。新加入的三篇文章:鄭用錫<勸和論>、魏徵<諫太宗十思疏>、丘遲<與陳伯之書>。老實說鄭用錫<勸和論>寫得並沒那麼好,但是勸同樣移民至臺灣的人不要族群鬥爭的觀點,今日看來,意義仍十分重大,選得好!至於另外兩篇文章,丘遲<與陳伯之書>,這篇拿來教說服技巧,絕對比不上<燭之武退秦師>,要教書信,也不需藉這一課。至於魏徵<諫太宗十思疏>,論勸諫,不若<出師表>、<諫逐客書>有力動人,論深刻或特殊性,也不夠。這兩篇最大的優點就是形式工整駢儷,此外看不出非得選入三十篇的理由。反而是原來四十篇中的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龔自珍<病梅館記>、沈括<夢溪筆談>還比較有意義。沈括<夢溪筆談>講一些科技發展的記錄,可以延伸探討為什麼中國科學原先超前西方,但後來發展遜於西方?還有科技發展應該本於什麼?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可與今日壯遊觀念結合,而蘇轍寫此文時與高中生年齡相若卻能不著痕跡的自薦,剛好可以給必寫備審資料的學生參考!至於龔自珍<病梅館記>講到人才培育的問題,可以讓學生省思自己要成為怎樣的人才,延伸到現今臺灣教育培養人才的方式妥當否,都可以研究,不是很切合時勢嗎?但卻偏偏選了魏徵<諫太宗十思疏>、丘遲<與陳伯之書>。選這種文章要國文老師教學結合時勢,根本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嘛!重複教過的主題,又不夠經典,我都無法說服自己這種文章的價值了,何況是說服學生!拜託挑全國都要考的古文篇目,除貶謫文學實在寫太好太典範,不得不多選,其餘請留心避免選文功用的重複,並且挑一些能與時代相應的作品。

  再來是考試引導教學,近幾年的大考作文無論學測、指考,題目都是記敘抒情傾向的,雖然注明記敘、抒情、議論皆可,但其實題目本身,還是偏向記敘、抒情。建議將來要有一些思考議論性的題目,才能真正使高中白話文脫離「文學美文獨霸」的局面。我個人主張,最好是兩者兼具,也就是一題作文屬「記敘抒情」,較美文感受類,另外一題則偏向「思想議論」,較務實當代性。這樣才不會有偏廢的狀況。

  最後,國文的涵養深入程度和教學方式很有關係,很多人對國文課的觀念還停留在過去偏重形音義解釋、翻譯的那個年代,事實上現在的國文教學已經改變了,在課堂上,國文老師會大量給學生思考、討論與發表的機會。也唯有如此,學生才能真正體認到國文與自身生命意義、文化素養的密切性。很多第一線的國文老師,努力改變教學方法、設計深入思辨的問題,而且本國語文,可以操作的範圍最廣、探討的程度最深,是別科遠遠不及的,更別提作文是集綜合性能力訓練之大成!當然這樣風氣的盛行,也不過才二年左右,但是以現在主流的教學法,絕對可以保證,高中國文是可以讓學生培養文化傳承、社會責任、深刻同理心、理想使命感的!

  總之,請招聯會諸公想清楚,指考硬規定只能計五科,就算解決要考醫科學生一時的壓力好了,但會造成怎麼樣的醫生、培養怎麼樣的風氣、還有造就怎麼樣的臺灣未來呢?台大醫科肩負全國首科之光環,以及醫生受人尊敬的社會地位,是不是也應該表現風骨、擔當起相應的社會責任?至於高中國文界,務必要跳脫只耽溺美文的狀態,讓理性與感情平衡、文學與哲學並重,文藝與實用兼具,抒情與議論皆擅,並且使用有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能獨立思考表述,這樣的高中國文教學,才能真正培養因應未來的人才!( 嘉義女中   王麗蓉    2014年6月13日)

arrow
arrow

    王麗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