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翻轉了,然後呢?

               ───有效教學的真諦    之一  嘉義女中 王麗蓉                                       

       這幾年,臺灣教育界掀起一陣又一陣的改革風前天吹英國風,鼓吹以藝術培養創意;昨天吹日本風,用學習共同體;今天吹美國風,要翻轉教室的風景;明天芬蘭風,精進閱讀策略教學;後天一陣新旋風,流行學思達。

  在這樣的大風吹之下,很容易使老師們陷入迷惘,好像不換教學方法,就是跟不上時代。到底為何一定要換教學方式?不換不可以嗎?就算用了現在最流行的「翻轉教室」教學方法,真的就能使教學更有效嗎?

為何要改變教學方式?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未來的人才。首先我們來檢視臺灣未來的人才所面臨的學界及社會狀況是什麼?

臺灣的大學教育與青年就業

  以前能進大學是菁英,但臺灣目前有162所大學。2008只要7.69分就可以進大學,5科每科平均不到1分就可以唸大學!所以臺灣早已經是「考進大學不是什麼問題,問題是進什麼樣的大學」。人人都有大學可唸,所有的學生還是要擠臺、清、交,畢竟這些學校資源比較多,畢業後的發展會比較好。而因為大學太多,又有學生對教師的評鑑,很多教授也不太敢輕易當掉「衣食父母」,所以對大部分的大學生而言,「大學畢業不是什麼問題問題是能怎麼樣地就業」。臺灣青年的失業率,從2004年開始,始終超過10%,去年更是史上最慘,高達13.75%2014年有好些,主計處公布今年前八個月大學失業率低於5%,但即使「就業也不是什麼樣的問題,問題是能領怎麼樣的薪水」。臺灣的青年月薪不到4萬的佔87.9%。即使讀到博士求職不見得就比較順。2012月各報頭版都是一名博士擊敗近三千人,考上鐵路基層養路工,月薪不到3萬元。今年九月,則有留美博士當藥廠白老鼠,月入不到2萬的新聞。還有政大宣布該校博士畢業生,一年內就業率僅78,就業者僅不到三成月薪7萬以上,還有三成月薪低於5萬。總之,在臺灣,博士就業不但越來越難,且薪水越來越低。                    

  難怪2013月有這樣的新聞:李朕嘉三兄弟拋棄台大高學歷賣拉麵。當然高學歷、名校出身並非不能從事餐飲業,只要那是他們真正的興趣。如同國科會主委朱敬一之女,柏克萊加大博士生,轉行當烘焙師傅。或者像20133月政大博士宋耿郎,放棄助教工作去賣雞排。然而台灣許多高學歷者並非出於興趣,而是因為薪水太低而被迫作出這樣的抉擇。就算認為「薪水也不是什麼樣的問題,然而問題是能有怎麼樣的發展」。李朕嘉三兄弟拋棄台大高學歷賣拉麵,三兄弟每人月入至少78萬元。就台灣青年的薪資來看,是好的。可是他們能有多大的發展?不是每位台大生投入餐飲,都能像戴勝益先生那樣打造出王品集團,當然戴勝益先生是靠自己打天下,這點無庸置疑。然而,若不是他背景硬,怎麼可能有66位朋友願意無抵押借他1.6億呢? 這可不是每位台大校友都能做到的。

  所以很多臺灣學生選擇到國外工作,因為臨近我們的日本、香港、韓國、新加坡,甚至中國大陸某些地區,大學畢業生的薪水都比我們大學畢業生的薪水高。當然我們並不希望臺灣的下一代通通出國棄臺灣不顧,然而不能否認臺灣經濟停滯發展、薪水已經十六年未漲、房價居高不下,加上青年工作薪水低,確實讓青年看不到希望。現在甚至連年輕醫生都悄悄出走,寧可去新加坡、馬來西亞發展。所以我們老師必須要有心理準備,我們培養的學生,未來不見得會在臺灣工作,必須具備國際性的競爭力。

世界科技與資訊的不斷進步

  全球性競爭已經是不可避免的趨勢,而科技的突破尤其會影響人們的職業。過去十五萬年,人類一直在「本土及線性化」的世界裡進化,但今天的大環境已變成「全球及幾何級數化」性質[1]。《紐約時報》一個星期的資訊,已超過十七世紀一個市民平均一生所獲得的資訊[2]。而且資訊數量仍持續以幾何數方式增長。Google執行主席艾瑞克.施密特(Eric Schmidt)說:從太初到2003年,人類創造了五exabyes的數位資訊[3]。2010年,人類每兩天便能產生五exabyes的資訊,到了2013年,五exabyes只需十分鐘便會誕生。」[4]PayPal創辦人彼得.提爾說:「大部分的人認為全球化將定義未來世界,但事實是科技發展的影響比全球化更大,而且科技不只局限在電腦,正確的說,任何新的、更好的做事方式都是科技[5]。」

  世界變化很快,美國前教育部長 Richard Riley認為2010年最熱門的工作,2002年時仍不存在。美國勞工局的統計:現在的學生未來在換第14個工作時,平均的年齡是38歲。而他們工作平均24.2月,任職期極短[6]。英國政府統計,現在還在中小學唸書的孩子,未來可能從事的工作,有六成還沒「被發明」,現在成人們幫孩子準備的工作能力,等到他們25歲時,工作可能已經消失[7]。所以才會有這樣的結論:學生必須要培養終身學習的自學習慣,因為他們將來要從事現今尚未存在的工作,用尚未發明的技術,解決尚未存在的問題。當然也有人認為世界的變化是有跡可循的,不會那麼恐怖[8]。然而無論如何,科技進步越來越快,創新行業消滅無數現在工作機會的故事,不斷上演著[9],人類必須終身學習已是不爭的事實。面對全球性的競爭,與科技倏忽變化影響的未來,我們的學生照理說應該要更努力。然而他們的表現卻不然,根據20124月親子天下雜誌針對國中七、八、九年級學生調查後,發現他們的特質是:學習動機低落、無法專注學習。

1996年美國《國家教學論壇》印地安那大學瓊恩.密登多夫教授、亞倫.卡立希教授,研究過一堂課中學生的專注力變化:鐘響後學生得花3~5分鐘靜下心,之後進入注意力集中期,但只能維持10~18分鐘,接著就進入專注力渙散期:學生一次只能集中3~4分鐘的專心度,直到下課[10]。這個研究結果對象是針對大學生,我們的學生年齡層更小,現代會導致學生無法專注的外緣又更多,說不定學生連18分鐘的專注力都無法維持。

  面對專注力低落的學生,還有學生上網都可以取得資訊自學。為什麼還需要老師呢?因此教師的角色絕對要改變,我們要改變教學方式,但並不是為了跟上翻轉風潮,也並非為了讓自己的教學變輕鬆,而是為了面對時代的變遷、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有效學習並具備因應未來的能力!



[1] Ray Kurzweil, “The Law of Accelerating Returns”www.kurzweil.net/the-law-of-accelerating-returns

[2] Michiko Kakutani,”Data SmongCreated by Information Overload,” New York Times online edition, June 8, 1997.

[3] exabye等於十億個gigabytes,或說是一後面加上十八個零。

[4] Eric Schmidt, Abu Dhabi Media Summit Keynote, Abu Dhabi 2010 Media Summit, March 12,2012.

[5] 彼得‧提爾布雷克‧馬斯特:《從01:打開世界運作的未知祕密,在意想不到之處發現價值》天下雜誌201410月,頁1816

[6] Karl Fisch: Did you know, 2006

[7] 親子天下雜誌第31期,20121月。

[8] 彭明輝:< 別被教育的未來Did you know嚇呆了>2011530

[9] 洪懿妍:<找工作不如發明好工作>,cheers雜誌,20149月,頁87-88

[10]薩爾曼.可汗:《可汗學院的教育奇蹟:兩億人的家教課,跟比爾.蓋茲的孩子一起學習》圓神20136月,頁51-53。。

arrow
arrow

    王麗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