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翻轉了,然後呢?

               ───有效教學的真諦    之二  嘉義女中 王麗蓉

二.只能用一種教學模式?   

  筆者想針對臺灣現今比較流行的幾個文科教學模式,加以探討。筆者挑了佐藤學教授學習共同體、張輝誠老師學思達、王政忠老師MAPS[1]。理由是學習共同體已經變成北部某些教育行政單位推行的模式,甚至有學校是學習共同體實驗學校。中山女高國文科張輝誠老師學思達則已傳遍全臺,當然要列入討論。王政忠老師是南投縣爽文國中國文老師,曾獲Power教師,Super教師,和師鐸獎,是臺灣目前唯一獲得這三項獎的教師。所以他的教學模式必有可觀之處。

   筆者要先聲明,對於這三組模式的教授與老師,筆者都很尊敬[2],也很感謝他們研發出這些模組,以下評析,僅是就事論事,並非針對個人批判。

我們先來比較一下這些教學模式: 表示該項具備)(20141017修正)

 

模式名稱

課前

課堂進行

觀課

其他

運作模式

特別說明

學生分小組討論

學生發表

小組運作特別說明

其他

教師

觀課

家長觀課

特殊設計

佐藤學教授
學習共同體

教師課程設計前半是共有課題,教科書程度;後半則是伸展跳躍課題,教科書以上的程度

不建議使用學習單

絕不能依成績分組

、不分組競爭、各組內不必然形成共識

 

 

家長與社區居民參與設計課程。每學期至少一次、至少能使八成家長參加、至少一個月辦一次

張輝誠老師
學思達

教師設計講義

學生先閱讀講義再討論

依成績分組、抽籤競爭計分

 

 

王政忠老師
MAPS

提問單(暖身題/基礎題/挑戰題)

■課堂當場發提問單,學生討論答案

心智繪圖(重要章節/整課文本)

 

心智繪圖包括課堂上共學完成的I SEE,課後自學的I THINK

/I FEEL.

 

由這張表可以很清楚看出來,學習共同體、學思達和MAPS,都有共同的操作方法:學生的分組、討論、發表,也都有老師的觀課。所以這些模式雖然都具備不同的名稱,但是其實內在本質都是著重一個點: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參與度變高,也就是所謂的「以學生為中心」。另外同儕運作是為了藉由小組討論,而能達到強者教弱者的效果。「讓學生教別人」的方式,根據現在最新的研究成果,是能夠使學生學到最多的教學方法。(如下圖)老師的觀課則可以促進老師之間的學習。

    十二年國教教學方法學習保留率.png  

       可能會有老師覺得,將學生分小組,其實很早就存在,沒什麼稀奇的。但現在所謂的翻轉教學,和傳統小組教學的模式最大的差異是,翻轉教學的小組運作必須是常態。也就是說傳統分組往往是偶一為之,然而翻轉教學的小組則是永遠存在。

       筆者有實際嘗試,學生常態分小組確實有益於教學與學習,畢竟青少年十分注重同儕,為了團體的榮譽,會全力以赴。常態的小組不僅可用在教學,也可以用在班級經營。然而是否要完全套用學習共同體、學思達、MAPS三種模式之一才算是成功的翻轉教學?筆者以為這幾種教學模式,把很多的學習主動權都交到學生身上,是用心良苦讓學生培養自學的能力。然而筆者以為這不表示,翻轉教學只能完全套用以上三種模組之一上課。為什麼?前文有說過翻轉教學的原因是為了面對時代的變遷、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有效學習並具備因應未來的能力!所以翻轉只要能達到這個目的即可。換言之,方式不拘,例如:可不可以用戲劇呈現?當然可以啊!世界只需要口語表達思辨能力嗎?感性的藝術創發能力也是很重要的軟實力,不是嗎?

       此外,筆者在這裡特別要幫因為翻轉教室盛行後,地位一落千丈的傳統教學常用的「教師口授法」發聲,筆者主張教師口授法不應該放棄。難道未來學生到社會就業後,不必傾聽上級或別人報告並從中抓重點嗎?傾聽別人紮實的報告、抓到重點,甚至馬上摘錄,也是未來在職場需要的能力。筆者以為教師還是可以口授訓練學生作筆記,只要不要整節課都是教師一直講,也就是必須穿插提問,讓學生討論,最好學生討論的題目還是剛才老師講的內容的即席應用,或者是加入其他的操作,例如:拼圖法等。這樣即使是傳統的教師口授法,還是可以變成以學生為主,讓學生參與學習。

       筆者支持傳統的教師口授法,還有一個理由,文史科目的深度並非都是學生自己能討論出來的。就國文科而言,讓學生鑑賞、舉例、提出看法,學生都能有很多發揮,然而講到有深度的主題,例如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心凝形釋的境界、王羲之<蘭亭集序>中揮之不去的死亡陰影、老莊哲學、蘇軾<赤壁賦>以水月為喻言常變之理及自適之道、論孟中的生命哲理,這些作品真正的核心都不是學生自己討論就可以想出來的。有高度與深度境界的作品,是可以設計題目引導學生思考討論,但最後當然要由老師口授,不然只是在浪費學生的時間而已。真的不必因為所謂的翻轉教學,就放棄教師口授,大家想想,我們鼓勵學生看TED或是參加專家學者座談會、傾聽名人的分享,這不也是用聽的學習?差別只是聽的對象是校內老師或校外人士而已,聆聽本來就是一種學習法,所以根本不必要排斥教師口授教學法。另外我還有個人的經驗,筆者就讀臺灣師大,大三升大四的暑假就決心要讀研究所,為了準備考試,我開始讀相關的書,當時光要準備哲學史,就同時讀好幾套書:勞思光、韋政通、馮友蘭、空大版,還有一些零星的哲學史專書,自己歸納做筆記。所以我在大四上哲學史課前,所有內容我都讀過,而且自己都做好筆記了。當時我是修陳麗桂教授的哲學史,陳麗桂教授很認真,會把所有哲學史教完。我自以為自己準備很充分,結果發現,教授講的比我的筆記更深入、資料更多更廣、更深入淺出。所以我除上課認真聽講、做筆記之外,重要的章節再整理一套融合自己讀的與教授講的綜合筆記。當年師大與台大體系差頗多,我根本沒什麼讀台大的小學,沒料到竟應屆就考上台大中文所,憑的就是哲學史拿很高分,而這個高分並非只是我自學就能做到的!總之,教師口授法可以有系統有深度地把相關知識傳給學生,不只是對最優秀的學生有益,對於學生自學能力太弱者也很有幫助。還有能使教師有效掌握進度快慢,以及幫助學生整理重要的觀念。我們雖然希望藉由小組討論,讓強者可以教會弱者,但要小心所有的課程完全只用所謂的翻轉教室的模式上課,反而容易造成弱者把強者拖下來,甚至因為學生討論花太多時間卻無效果,致使教學進度也遭拖延。因此筆者強烈支持教師口授教學法宜繼續存在,並適度被使用。

       再者,筆者還想討論「學生為主」的觀念,這個觀念也是在翻轉教室常被提的。「學生為主」被注重除了因為訓練學生自學力變很重要之外,還有因為以前的教師是”King/ueen of the classroom”,學生只能絕對服從,而現在的教師是”Dad/Mom of the classroom"。絕對權威性不再,然而筆者認為教師的領導責任仍在,教學進度、上課節奏,乃至教學深度都是必須要由教師主導。甚至在這裡筆者要特別提出澄清,「學生為主」應該是前文所言:現在的教學必須讓學生大量參與學習,主動學習,甚至教別人。不表示教師就只能為客尤其不表示教師把傳統教學的責任全都丟給學生自己自學就美其名曰「翻轉」。很多翻轉都會把教師視為「主持人」,筆者基本上是贊同,不過實際上教師並非只如此,頂多是「像」主持人。電視節目的主持人的職責是在掌握每位來賓的發言次序及時間,主持人說的話很少。然而在國高中的課堂,教師絕不能像電視節目主持人說得那麼少,因為我們學生的學養見解深度絕對不如電視節目來賓。所以即便教師要主持學生的發言,讓學生盡量提出小組討論的結果。但如同筆者之前所提,教師口授的必要性,教師不但要設計問題、操作問題流程、控制時間,立即回應、整理、糾正學生們的發言,更重要的是,呈現真正的深度,並且開拓學生的眼界,這個責任非教師莫屬。總之,針對現在流行的翻轉教室,筆者認為應該是:

小組運作可設為常態,但翻轉模組不能only one

學生為主=學生參與度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被激發教師把教學責任全丟給學生

         教師主持人   教師主持人

 



[1] 王政忠老師是爽文國中國文老師。曾獲Power教師, Super教師,和師鐸獎。是臺灣目前唯一獲得這三項獎的教師。他的MAPS是Mind Mapping 心智繪圖、Asking提問策略、Saffolding同儕鷹架、Presentation口說發表。在此依據的是他在TED上的演說。

[2]我佩服佐藤學教授的主張:現今學校的使命應是「不放棄任何人」,並同時「追求品質與平等」,為形塑「民主主義的社會」作準備。還有他設計常態小組以強救弱的方法。我佩服張輝誠老師樂於分享教學、勇於開放教室,讓觀課在臺灣能蔚為風潮。我佩服王政忠老師願意長期待在偏鄉服務奉獻弱勢的精神,他在TED上的演說講得很好,我還貼在自己的臉書上哩!

 

arrow
arrow

    王麗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