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海峽兩岸三地研討會論臺灣高中國文未來方向 下

                               嘉義女中 王麗蓉 

二.選修/特色課程必須持續

  雖然台北市也不打算辦特色招生考試了,但我個人主張國文選修/特色課程必須持續發展(詳見<教室翻轉了,然後呢?>),然而依目前的拍板的十二國教課綱高中國文只有20學分必修(事實上只有18,因為包含文教2學分),此外還有4學分選修。基本課程時數那麼少,增加選修,固然是委員們用心良苦,希望課程變比較多元,但也免不了捨本逐末之譏,畢竟現在學生的國文能力本來就差,打基礎都不夠了,還減基本時數去求多元發展!(詳見劉源俊教授<當陸美強調本國語文的重要犧牲國語文教育怎適性揚才>)而這樣的設計表示,高中國文老師在同一個學期,很可能要同時上必修、文教與選修!高中和大學不一樣,課多而且量重,同時備三種課,對高中國文老師而言,不是輕鬆的事。既然設計要多元選修,就應該要讓老師們真的可以好好開設選修課,而不是讓增加過多的壓力與負擔,不然選修課能達到什麼效果是令人懷疑的,尤其國文老師並非輕鬆的工作,還要改作文、兼導師,指導校內外的國語文競賽。此外,委員們有沒有想過,依目前憑學測錄取大學比例越來越高的狀況,已經變成學生高二下最好就開始專心準備考試,換言之,真正能開設多元選修的年級,只有高一比較適合,所以除非大考的時間與方式改變,依目前模式,國文選修學分有必要到4學分嗎?好像可以再減少,必修多些會比較好。這次研討會中,徐千惠老師和陳麗明老師合講<從教材教法看兩岸教學現場>,我們了解到原來中國規定高一、高二國文必須每週6節,高三則是每週9節!中國語文課時數比臺灣多,同樣身為國文老師,我承認這點是令人羨慕的。臺灣高中國文老師的基本時數,雖然有當導師每週10節,沒當導師是14的規定,但是除了台北、高雄兩地以外,其餘很多地方的國文老師,都必須當導師又教三個班,三個班的作文,一次改起來就超過100份,這樣怎麼可能讓學生常寫?甚至到高三都還被迫如此。這個問題存在已久,難道非要到等到少子化後,人數下降才能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嗎?既然十二年國教要改革,這種城鄉差距問題是不是也要一併解決才對?還有一個問題,必修變20學分,選修變4學分,每個學校的國文科都能搶到選修時數嗎?臺灣社會重理工而輕人文,女校以外的國文科常免不了是弱勢,該不會國文科主席們又得要在科主席會議中和別科搶選修時數了吧?萬一搶不到足夠時數,依現在國文老師基本時數的規定,說不定一個老師得教到4個班,這對於以升學為主學校的國文老師負擔太重了!再者,徐千惠老師和陳麗明老師合講<從教材教法看兩岸教學現場>,我們還了解中國語文課綱五冊規定必修110篇選文!我個人還是比較贊同臺灣的作法,選若干核心古文,學生把這些篇目讀熟,我不認為學生讀多就好,至少古典文學應是把有限的範文讀得精深且紮實,培養觸類旁通的能力比較重要,畢竟中文傑作浩如深海,要讀是永讀不盡的。課本內白話文篇目依現在這樣也夠了,如此,老師們才有自己發揮的空間,何況高中學生的課業繁重,我們也得替他們著想。

        選修要開什麼?我參加20141025松山高中主辦的「臺北市高中課程與教學發展工作圈 《十二年國教精彩103》高中校本特色課程博覽會」,就已經略知一些,而這次研討會中,須文蔚教授<臺灣高中國文選修課的理論與實踐>針對臺灣各地9所不同類型學校的國文選修,進行了分析,目前國文選修面向大約可分為:區域在地文學、文化傳播、跨領域整合三類。他還講了蠻多的實例,固然有為了升學而開的「從論語學作文」、「經典與人生」,但也有像成功高中的「走讀我城創藝Go」從踏查到設計文創商品、明道中學「臺語語文的聽讀與鑑賞」、明道中學從古典詩、現代詩到流行歌曲的「詩歌演繹」、「動漫研究」、新豐高中「塔羅牌與敘事書寫」、金山高中「廣告文案設計」、花蓮女中「原住民文學」,還有不少學校開設與電影結合或微電影創作的選修課,都蠻好玩的。特別是金山中學,據說還可以學生自己決定要開什麼選修課,只要選修人數夠就可行!真是太酷了。選修課的開設,真的要看學校與學生的性質,如果是以升學為主的學校,實在令人不太敢相信高一以外能開那麼多元豐富的選修課。(畢竟如果教育部逼迫,也可以掛羊頭賣狗肉啊!)個人是主張台灣的教育必須朝多元與創新的方向發展,才有益於國家的競爭力。但是對於高中而言,有個現實的問題,就是大考。即便我們再有理想,家長及學生還是會對大考的成績有所期望。所以選修課程能夠做到什麼程度,除了和學校、學生本身有關之外,還得看必讀的選文篇數,以及大考的考題,特別是大考考題才是關鍵。從徐千惠老師和陳麗明老師合講<從教材教法看兩岸教學現場>,我們了解到原來中國的考題不但選擇題只佔約1/4,剩下的3/4是非選,非選題型超多,不只有作文,光閱讀就分現代文、古代詩文(文言文、詩歌)、文學類文本、實用類文本(文學與實用性文本擇一作答),還有語言文字應用,甚至還有默書!而且默書還會考課外的!難怪他們的學生拼命狂背國文。而且考題是選擇和非選混合一起,不能像我們這邊採策略性方法,拼命寫完選擇,然後再去寫非選。個人是覺得這種混題考法,難度是比我們臺灣的學測指考高。臺灣107年升大學的考試,國文作文要單獨成一科,所以我們應該是不能混題型考,我不知道如果我們國文大考題難度變得比較高,是否會改變社會對高中國文的觀點?雖然我不主張以追求社會的敬意為改革主要目的,但是國文是所有科目的基礎,若是社會輕忽國語文教育,對國民素養及面對未來的能力是不利的!所以有關大考,就指望相關委員們能夠多多費心,107年讓大家耳目一新!

       感謝國文學科中心辦這次的海峽兩岸三地研討會。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香港與中國語文課程及大考的設計,都值得臺灣參考,不過臺灣當然不能完全模仿香港與中國的模式,而是要走出一條自己的路!十二年國教,給予我們臺灣高中國文一個改變的契機,必須要好好抓住。
       
囿於我教高三實在太忙,只能暫寫到此。希望拋磚引玉,請高中國文老師們抽空多多思考討論這二個議題,一定會有更縝密的想法,期待老師們發而為文與大家分享,造福臺灣高中國文教師,裨益臺灣人才培育與競爭力!

(全文終2014年11月11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麗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