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對升大學作文獨立施測出題方向的建議                                                                                                                                        嘉義女中  王麗蓉

     107年開始,升大學的國文作文將要獨立施測,近日大考中心已公布研究用試卷。身為高中老師,筆者對於大考的命題方向有些建議:

一.公平與創新兼顧

  既然是考試,攸關升學的公平性,所以題目應該要能使評分標準盡量公平。宜避免二個作文題目讓學生自己擇一寫的題型。(非畢卡索那題)二個題目出得再怎麼相近,畢竟是兩個題目,內容方向不同,即使用同一套評分標準,分數還是會有差距,所以宜避免。另外,建議應把考題設計得依寫作能力決勝負,而非偏重以創意決勝負,這樣的分數才會比較客觀。畢竟創意想像會有閱卷老師欣賞與否的問題,還有城鄉差距造成的資訊不平等,所以國文作文應旨在考語文表達力,而非偏重創意。

二.長文及短文咸備

  大考應該避免要求學生書寫條列式的答案。條列式的答案僅是資料截取的功用,應該是學生思考過程自己操作,大考至少要考成簡答短文,畢竟形諸成文,才能訓練到完整的邏輯性。再者,長文和短文性質不同,短文常都是具備功能性作用,要寫得簡鍊完整,而長文就要好好構思架構並鋪陳,兩者寫作方向不盡相同,目前研究試題似乎有出兩個等量的長文的傾向,建議不一定非只能出二題,或僅依二大題出小子題。重點是在考題的功能取向,而非囿於題數。

三.文學與實用均及
  近年來大考的長文,學生必須以記敘抒情文,或者用貌似論說文架構,骨子裡仍以記敘抒情故事填補完內容的方式書寫,才會得高分,而這種類型的文章往往著重意象與修辭的經營,這是傳統抒情美文必備的,然而很不幸的是,這種美文在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中根本用不到,尤其現代人多看網路,網路文章以篇幅短小、文字直白為多,難怪偏向記敘抒情著重意象修辭感性美文,被一般人,特別是才性偏向理工科者視為不切實際,連帶也貶低國文科的價值。

  筆者並不認為外界一直貶低國文科的價值,高中國文界就應該棄守文學。筆者認為教文學,並非僅在教文學書寫技巧、修辭及意象經營,而是透過文本,培養學生能體會同理他人的感受、洞察人性、了解人生。筆者認為高中國文不應該只教文學,也不應該只以美文為唯一標準,而應顧及實用。所謂的實用,並非指應用文之類,筆者以為,實用性文本,即該文章的目的並非在記敘抒情。這類實用性文本內容主題不必然非得是科學或理工,也可以是哲學、歷史、文學、藝術…只要文章的目的在傳達訊息/資料,分析/歸納/演繹,表達意見/批評,有達到上述的功能即可歸於實用文本。未來不會每個人都成為文學家寫抒情美文,然而大家都面臨資訊爆炸,需要終身學習,所以能否迅捷從一大篇資料中抓到重點、摘要吸收,並提出自己的看法,無疑是必須的能力,所以實用文本絕對有必要,大考應該同時採用文學性及實用性文本。

四.素養與能力皆具

筆者認為高中國文課應該要使學生有基本的文學文化素養,但同時也應有兩個面向的能力:既具備傳統美文培養出的記敘抒情使用意象修辭力,也能擁有實用性文本需要的歸納演繹摘要評析的能力,也就是記敘抒情文與論說實用文都要會,同時訓練感性與理性。不過好的論說文最重要的關鍵在於見解,這個部分有時學生囿於年齡經歷力猶未逮,所以大考不必勉強學生非寫論說文不可,也可以考他們是否能掌握所讀文本的論說文技巧、對文章論點的看法,而非要考他們自創觀點。記敘抒情文亦然,不見得每個人都要寫一手抒情美文,但可以培養每位學生具備解讀文學、掌握意象的分析欣賞能力。

五.課內與課外並重

  教授可能不太喜歡,但筆者以為大考作文一定要列入新課綱必讀的古文二十篇及文化基本教材,為什麼呢?現在研究試題完全考課外白話文,很顯然教授要傳達的訊息是:語文能力要好,不能只讀課內。這點教授可以放心,實施新課綱之後,多元選修的課程變多,學生一定會讀課本之外的多元文本。然而必須要注意的是,多元也容易造成接觸廣泛,但僅於淺嚐輒止,不紮實。學習語文時的「語感」的確是可以靠多元多讀而增進,然而語文更是有建構基本能力的必要,畢竟語文需要觸類旁通,要能觸類旁通,必須有基本的基礎,也就是說語文仍有必須反覆熟悉才能內化的基礎部分,這反覆熟悉建立基礎的過程,就如同英文需要記單字、會文法、背課文一樣,是枯燥乏味的,然而現在的學生往往最欠缺這種耐性,所以需要外力推一把。特別是現在學生國中階段古文就讀很少,到了高中,讀古文的能力頗弱。教授可能認為反正選擇有出二十篇古文即可,但是請注意,在現今的考試制度下,學測要考十個科目,那麼多科目要讀,學生時間根本不夠用,古文在大考的比重又佔那麼低,學生會願意花多少時間細讀並將之內化?現在本來就有學生覺得國文的考試考太多課外,讀課內的投資報酬太低,學習意願不高,而完全課外的作文考題勢必增強這樣的功利思維,以後會造成老師就算再怎麼努力設計上課的方式,學生由於學習動機低落,不讀。教授可能會覺得學生有那麼功利嗎?筆者身為高中老師可以立即回答當然,但這也不能怪學生,畢竟要準備十個科目真的太吃力了。而且筆者感到現在的學生大概是越來越習於只讀網路文章,雖然也有語文書寫很優的學生,但這種人越來越少,大多數學生沒有讀文學性文本的習慣,一屆比一屆語文能力低落:欠缺文史哲常識、錯字連篇、文句寫不通…,出題也應該要考量到程度弱的學生,要讓他們覺得這一科課內範圍好好讀是可以拿到分數的,才不會放棄這一科。為了臺灣學生的語文能力確實紮根,以及增進學生的學習動機,請教授務必做到「課內與課外並重」。總之,筆者以為大考考課外的文本只是媒介,最重要的是,透過作文考試的題型,提示學生應該培養哪些能力。既然現在的研究試題已經提示學生要廣泛涉獵、多元閱讀,那是不是也應該告訴學生,應該要把課內的古文二十篇及文化基本教材讀好,否則豈不是本末倒置?

  臺灣一向都是考試引導教學,而在本文中所提出的五大項,是在「理想與現實並重」的基礎之下,提出的想法,期盼教授能參考。改變總是不易的,然而改革才是進步的契機。從考題題型可以感受命題教授想要改革的用心,筆者支持改革,但也期盼「改革與務實兼顧」!願大考的題型真正能引導高中國文教學的新方向!

                                                                                                                                                                                                                                 20151130日定稿

arrow
arrow

    王麗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