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5年國寫研究試題的建議

                        嘉義女中 王麗蓉

  我認為1055月的國寫研究用試題比起104年的研究試題簡單太多了。難怪今日參加大考中心研習時,研究員說參與測試學生的問卷結果,對於選擇題和國寫考題難易度調查,國寫獲得「能掌握」之冠。這次國寫試題變這麼簡單,如果是為了試驗難易度而嘗試,是可以理解的,不過我覺得真的改得有點太簡單了。另外我認為這次國寫研究用試題,在精準度及文本多元性有加強的空間。然而也有令人驚喜的創發,看得到出題者的用心。我的建議如下:

一.資料不妨參雜,調整引導敘述

  我覺得研究試題一第一題「創造與發現」提供片斷資料是很讚的嘗試,但建議如果是列點片斷式提供資料,不妨把看起來似乎可用,但事實上不見得相干的線索參雜在其中,測試考生是否能正確判斷應用。或者可以指定至少必須要用到幾項資料。為什麼要如此呢?因為本題所提供的資料及敘述,已經大大限制了文章的發展方向。事實上,對於本題資料、敘述及題目的邏輯,我覺得可以再調整。我認為有創造力不見得必然會有偉大的發現;偉大的發現亦不必然源於創造力,也可能是出於好奇心,例如牛頓看到蘋果從樹上掉落進而發現萬有引力即是。此外,即便文本中的這些條件:科技整合、腦力激盪、勇氣信心等皆備,也不見得必定能有偉大的發現。而且我對發現這個詞有點意見,雖然是扣住資料中的達爾文事跡,但我認為現代要有偉大的發現不容易,反而倒是偉大的發明,尤其是科技發明會容易些。然而不見得是像文中所說的涉獵廣、片斷知識多就能促成創意,也可能造成「鼯鼠技窮」的狀況。所以我認為應該是能組合應用不同領域的能力才能有所創發,換言之,應是論證跨領域學習以及觸類旁通的能力在今日益發重要。例如吳采頤,就是既懂音樂、會寫程式、又懂醫學,才有辦法有突破音響立體音效,創立Ambidio[1]。不過要如此寫,就無法緊扣題目要求的「發現」。但說真的,「發現」較狹隘,「發明」可發揮的範疇不但比較大,也更貼近當代社會的需求與現況。

二.具備多角觀點,非以動人取勝  

    研究試題一第二題「我看尼古拉斯溫頓」,敘述尼古拉斯溫頓自發救出受納粹德國威脅的猶太兒童的史事,十分感人!看到最後我都忍不住流淚了。不過感動歸感動,這件史事等於只有正向的切入角度,總不能批判尼古拉斯溫頓吧?所以大概就只能稱讚他勇敢、積極、謙虛、具道德勇氣、為善不欲人知、值得我們敬佩與學習…….,還有人道主義的重要,總之最多只能稍批一下納粹德國。全文基本上僅能正面論述,所以雖然取材極佳,但可惜可分析的面向不太多。如果題目沒有限定為「我看尼古拉斯溫頓」,還能針對文本中提及的觀念:「有的人天生偉大,有的人成就了偉大,有的人被賜予了偉大」加以闡述。或者也可以討論既然尼古拉斯溫頓沒有自我宣揚救人事跡,連妻子都沒說,所以是否必要在這麼多年後,還大張旗鼓辦活動表揚尼古拉斯溫頓?論述範圍就能拓展。簡而言之,國寫的文本,若是想達成多元見解思考訓練,就宜避免類似本題的取材。不然就是不要限定題目。

三.留心城鄉差距,學生先備條件

  研究試題二第一題「我對人工智慧的看法」是個非常棒的時事題,不過我擔心這題恐怕會有立足點的不公:畢竟人工智慧是屬於科技發展範疇,而非可以天馬行空自己隨便虛構的科幻小說,所以自然組學生,以及身處城市、資訊較豐富的學生,對於人工智慧技術實際的層面與發展,有深較入研究機會者,答題會比較有利,換言之,先備條件越優越,越容易有正確與高明的見解。出題宜盡量避免這種狀況。還有除非學生有先看過相關的資料或見解,又能當場背得出來才可精確引證,否則限於文本,能引證的資料極有限,而科學議題引證若無精確性,見解效度會大大降低,這就是為什麼我寫<文采閃邊,見解出題───國寫改革曙光>會建議開放紙本資料帶入考試,一來若能帶紙本資料,學生平常就得長期閱讀,去思考有什麼議題是值得關注的,養成閱讀習慣。二來才能精準引證,三來閱卷教授不會看到只能引用考題文本資料的千篇一律。四來即便先備條件有落差,若手邊有相關資料,相信即使是社會組或鄉下的學生,答題的見解度不必然遜於自然組或城市的學生。

四.開放自訂題目,促成多元思考

  研究試題二第二題光是「書的啟示」這個題目恐怕就需修正。文本事件不見得只能針對書來思考,也可以討論到送玫瑰花這習俗。再者,題目文本的焦點不是書,也不是世界讀書節的心標誌,更不是書造成的啟示,根本是贈書的浪漫習俗由來。我認為這篇文本值得思考的角度很多:文末的引導提及「網路年代西班牙民眾對書本仍然如此重視的現象」,我對此點有意見,文本只提供的年代只有1926年西班牙國王定聖喬治節為「書節」,但並沒有說明西班牙民眾在此節日互相送書一天賣掉150萬本書、總金額2000萬歐元是哪一年的事。我查了百度的資料,西班牙是1986年加入歐盟,而歐元是2002年正式開始通行的,所以本文的數據最早可推到2002年,不過我在網路搜尋了一下,發現2008年有直接提及完全同樣數據內容的中文資料[2],雖然有可能更早,不過姑且暫用2008年作數據統計的年。2008距今8年,以8年前的資料來證明「網路年代西班牙民眾對書本仍然如此重視的現象」,不太妥吧?8年前智慧型手機尚未如此普及,也還沒有4G上網,當時使用網路狀況和現在是不能同日而語的,相信現在受到習於網路閱讀影響,不太可能賣到這麼多書。就算一天賣掉150萬本書、總金額2000萬歐元是去年的數據,但互相贈書就代表一定會讀書嗎?贈書的習俗難道不會是商業炒作的產物?如同現在的母親節。母親節的創發者安娜‧賈維斯(Anna Jarvis很後悔建議設母親節,並盡全力抗爭,因為原本良好的立意已淪為商業炒作:母親節已是美國全年最多人外食的節日、第三多人交換卡片的節日,也是僅次於聖誕節最多人送禮物的節日[3]。平日不讀書,只在節日贈書真的有意義嗎?電子書出版及網路的普及已影響到紙本書的銷售量,平時都不買書,只在這種節日買書,出版界和書店如何生存?只在節日贈書其實根本也是把書商品化不是嗎?如何保持紀念習俗的意義性卻又不會淪為跟著商業炒作隨波逐流?今日很多人只看網路不讀書,應該如何推廣讀書及思考書的意義性,才不會使「世界圖書和版權日」淪為形式?外國是怎麼做,臺灣呢?遠見雜誌2007年調查,臺灣人一年只花1375元買書[4]2014年全民閱讀大調查,國人每月讀1.7本書[5],現在恐怕又更少了!怎麼辦?當然看網路並非不好,但書看少絕非好事,為什麼?如何改善?這些都可以分析。所以我個人認為其實這篇資料可以有很多的思考角度,然而「書的啟示」已使發揮的空間受限,若改為學生根據這篇資料自訂題目,反而能有更多元的思考角度和發揮的空間。

  總之,針對這次的國寫研究試題,我個人是建議,難度應該要增加。國寫題出得好與否,攸關社會大眾對國文的評價,以及學生對國文的重視程度。目前國文的地位,國文界人士都心知肚明,但也不是我們自視甚高自我感覺良好,非得要強調國文不可,實在是因為國語文能力是所有學科的基礎,所以拜託出題教授,國寫既然已不考古文,請不要出到如此簡單。再者,若是無法給學生帶紙本資料應考,不妨考慮找適合的文本開放學生自訂題目,訂的題目也列入計分,這樣可以促進思考角度及見解的多元性。另外就是提供片斷資料的文本,資料本身就可以具多元角度,並參雜不太相干,但卻似乎有點關係的線索在其中,如此不但能有多元發展性,又可以測試考生能否判斷應用的精準度。

  以上的建議都是為了使題目及考試更臻於完美,有時講得比較直接,但願教授不會介意。

      (2016620日初稿,2016622日研習回來重修)

 

[1] <二十九歲台灣女孩,引爆聲音革命>,商業周刊1479期, 2016316

[2] 王儷瑾 的部落格<聖喬治節 Sant Jordihttp://lichingwang-barcelonaguide.blogspot.tw/2008/04/blog-post.html?m=0

[3] Brian Handwerk:<母親節一百週年:它不為人知的黑暗歷史>,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網,20145月。http://www.ngtaiwan.com/5297

[4]江逸之:<一年只花1375元買書 450萬成人不看書,台灣怎來競爭力>遠見雜誌20078月號 254期 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13277.html

[5]王美珍:<滑世代,你讀書了嗎?>201410月號《遠見雜誌》第340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26222.html

arrow
arrow

    王麗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