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對初試啼聲國寫的建議                  

                                             嘉義女中 王麗蓉

  我應龍騰出版社之邀,編寫初試啼聲的國寫解析。寫完後感觸甚深,想給出題教授一些小建議:

一.知性題宜聚焦論述,避免斧鑿痕跨科

  知性題的出題教授想必是費了一番苦心,竟然能使圖表、邏輯、析論相反觀點的考題「畢其功於一試」!對於這點,必須讚美一番。

  不過說老實話,在寫知性題問題(一)時,忽然很疑惑:這是大學面試題?還是腦筋急轉彎?竟然必須使用邏輯、數學才能回答!如果考生不是語文力不佳,而是因為數理邏輯而失分,也未免太冤枉了吧!當然出題教授顯然是要執行108年新課綱跨領域素養的使命,不過我個人的建議是:國寫素材可以跨領域,但所測不宜牽涉四則運算、數理邏輯,仍應是以語文邏輯為宜。怎麼說呢?例如,為加強臺灣高教競爭力,所有中文系教授必須多益800分以上,占升等及申請國家計畫的4%(知性題問題一配分)。因為英文不好,本來總分比人高,最後卻屈居人後,以致升等及申請國家計畫飲恨,教授以為如何?英文素養固然重要,但不需英文,照樣可以研究/教授中文。並非英文強,即可保證本科研究成果好。教授升等及申請國家計畫考核,難道不該全部採計本科研究成果嗎?同樣道理,那些語文好,卻敗在數理邏輯而學測國寫失分的學生處境近似。至於跨領域,我認為,國文跨領域考題應該是使本科能力運用深或強,而不是若無別科能力,就不能解題,否則反而會窄化本科為工具。不然英文之外,所有科目試題都用中文寫的,各科不都是已經跨國文了嗎?國寫跨域領應以社會科優先,即傳統文史哲不分家概念,這會使文章內容度加深。當然也可以取材科普或圖表數據,但解題時,必須仍依靠語文邏輯,也就是會增強語文邏輯論述,如此一來,本科能力運用增深或強,就會是自然而然地跨領域,而非充滿斧鑿痕。國文不需要「證明」非得和數理邏輯有關才具價值,就像教授不需「證明」自己英文多益800分以上,才是優秀中文教授一樣。就讓數理邏輯回歸數理邏輯,國文回歸國文吧!

  可能限於每題字數,題幹過於精簡,使我懷疑題幹所採取的實驗只能參考,不足以為據。為什麼?首先才32人參與,樣本實在太少。參與者是如何挑出來的?完全沒交代。然而參與者的年齡及職業恐怕會影響結果。再者,給參與者閱讀30則陳述的內容,以及電腦裡已命名的6個資料夾的名字,使用的是日常語言或是專業術語?這些也都會影響實驗結果。此外,英文結構和中文是不同的,記憶英文的研究結果是否必然能直接套用到記憶中文?我覺得這些都要考慮,才會是嚴謹的「科學研究」。

  或許出題教授認為,規定答題字數限80字以內是體貼學生,我以為其實反而變成關卡。建議如果知性題非得有子題不可,以配分讓學生自己去判斷字數要寫多少,這樣一來,可以節省打草稿時間,而優秀者可以發揮的更好。或者有另一種方式,上學期我出校內高一國寫段考題時,取材是時代雜誌提及的臺灣人才大量赴海外工作,也是有時事、跨領域,配合圖表及數據。推論出答案前,雖然也需要看過圖表數據,但所需的思考,都還是以運用語文為中心,而答案只需要寫一句。我把圖表其中一項目文字挖掉,讓學生推論應填入什麼內容,答案10個字以內就解決了,這樣就可以不著痕跡的限制字數。

  知性題問題(二)所考的網路使用與記憶力思考的主題,是這幾年的熱門議題,又可和學生自己的經驗連結,頗佳!但是可惜的是,字數有限。我試寫的結果,不管支持哪個觀點,都很難在400字內完全說清楚,也就是論述都還沒展開,文章就已經要結束了。建議與其是讓學生被問題(一)的數理邏輯搞昏頭,乾脆放手讓他們在相反觀點語言邏輯上寫個夠,尤其問題(二)考的是攸關公民素養與民主發展的論述力,這才是國寫知性考題真正應該聚焦的重點所在!再者,問題(二)完全可以單獨成題,我依據問題(二)所有的資料,就能完整作答。當然題幹第一段對釐清問題(二)依靠網路、不強調記憶的觀點是有幫助的,但助益有限。建議刪掉問題(一),在題幹多給一些問題(二)的資料。畢竟我個人曾涉獵相關主題,寫起來較容易,但考量完全沒有接觸此議題的學生,題幹多些直接相關資料總是有益於作答。

 

二.情意題宜調整份量,拉近文學親切度

  情意題問題(一)考鑑賞,問題(二)考創作,由此可看出教授對高中生期待甚高,還有想振興文學的雄心!只可惜現在的高中生,恐怕消受不了。滑世代越來越早使用3C產品,養成以影音而非文字為吸收訊息媒介的習慣,而影音訊息負載量比文字低很多,此外,尤其是像狂新聞、谷阿莫這種搞笑、嘲諷風格特別對高中生的眼。高中生在這樣的「薰陶」之下長大,要他們應考既鑑賞又創作「高雅」的文學──尤其情意題鑑賞等級又已達考中文系/台文系學生的水準──豈不是反而拉遠高中生與文學的距離? 108年國文新課綱已經採納了廖玉蕙的看法:道德倫理立意太高,無法在生活中實踐,學生會直接放棄,繼續存在會對學生有害[1]。因此「立意太高」的道德課次,在108年新課綱已經「自動」不見了 ,或者被踢出核心古文 。依照「立意太高學生就會自動放棄,所以108年國文新課綱就先刪除」的概念,國寫情意題的題目份量,是不是應該調整一下,才能呼應108年新課綱的立綱精神?

  情意題問題(一)要求用120字以內從感官知覺與情感轉變說明詩題為何命名為〈夭〉,難度甚高〈夭〉鑑賞不易,但最困難的是,如何在120字內達成任務?我改了3次,用了一點融入文言文的筆法,字句較簡鍊,才在字數限制內說明完整,我不認為學生有這樣的能耐和時間。而且楊牧作品的文學性本來就高,寫解題時,我用了約500字才能說清楚。建議如果教授要設計這麼難(此指文本素材及規定切入角度),問題(一)乾脆獨立成題,然後不要設字數限制,直接刪掉問題(二)算了。換言之,高難度等級時,情意題問題(一)與(二),保留一題即可,學生或許還比較能感受到文學之美而勝任應試。否則文學再美,也都變成面目可憎了!我認為情意題問題(二)很像以前的引導寫作,完全可以單獨成題。季節的感思又是很典型的記敘抒情文題目,雖然題幹楊牧〈夭〉對寫作筆法有啟發,但我懷疑在鑑賞暨創作、難度又深奧的雙重夾殺之下,多少學生能有時間能細細「感受啟發」?

  會鑑賞不見得能創作好文章,會創作不見得能寫出好鑑賞。人人應具備文學鑑賞力,但不見得要成為作家。如果真的只能二擇一,乾脆保留鑑賞算了。畢竟問題(二)太像以前的引導寫作了,而現在的高中生很難寫出傳統文采華美的記敘抒情文。文學鑑賞雖難,但有跡可循,有法可學。學會了,可應用至欣賞美術、音樂、戲劇、電影等文藝,有助於提升國民素養。如果教授希望國寫朝鑑賞的方向發展,當然也是很好。但是請考量一下滑世代的狀況,目前情意題的份量,等於是要求高中生不假思索、援筆立成!與其預設高中生皆為鑑賞創作雙強的全才,把他們當作「困而學之」的偏才較合宜吧!而且現在連唱陽阿薤露,都不見得能引起共鳴了,更何況是陽春白雪?不然為何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會頒給巴布狄倫(Bob Dylan)?

  還有一個方法可以考詩的鑑賞,字數少、有深度,分析的方法又比較容易入手,那就是考絕句。上學期出校內高一國寫段考題時,我曾經仿國寫106年試辦全國施測情意題,但將之腰斬,只仿前半王維〈辛夷塢〉,考了袁枚的〈苔〉。理由是:打算從高一開始訓練學生文學基本功,就從解讀意象,進而聯想、發揮想像力開始!而古典詩的意象及使用方法,有較固定的傳統,比新詩容易入手……

「什麼?古典詩是文言文,文言文已經考在選擇題中,國寫不能考!」

  今年學測自然科第2題化學,不也是用了文言文?雖然感謝自然科替國文科的文言文「開疆拓土」,但如此江山,勢難長久。而且選擇題嘛,不管國文或自然科,講難聽一點,就算看不懂也可以猜。然而要以文字直接寫成鑑賞文章,就需要真正能懂文言文的實力了,還是考在國寫裡才能測出!

「噓!文言文現在不是當道,比例被砍了還不知道!沒看到現在的臺灣國文教育政策是:『國寫跨科數邏輯,絕口不提文言文』嗎?」

我倒是很好奇,有一天,臺灣社會「忽然」發現高中生連林獻堂、蔣渭水寫的古典詩都看不太懂了,年輕一輩學者研究臺灣的文言文古典文獻有困難時,打算怎麼辦?不過臺灣高中生倒是都很熟悉台灣史,都知道古典詩社櫟社和霧峰林家有關喲!

  以上是小小的心得建議。末段標楷體字型對話,乃是替教授們代擬的回答。不敬之處,請多海涵。

附錄:我寫的107年國寫解析 
https://www.lungteng.com.tw/Web/resources.aspx?KIND=4&SUBJECT_ID=9&SOURCE_ID4=2,4&STR_ID4=&YEAR_SOURCE4=

 

[1]廖玉蕙:<課文無視於「人」專挑神格化事蹟>,20171015,聯合報https://udn.com/news/story/7270/2758458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107國寫
    全站熱搜

    王麗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