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由海峽兩岸三地研討會論臺灣高中國文未來方向 上

                               嘉義女中 王麗蓉 

 

   我認為臺灣的高中國文教學已經到了一個必須改變的契機。不但十二年國教總綱我們的必修時數變少,而且台大醫科等學系指考不採計國文,再再反應出臺灣社會對於高中國文的輕視。當然改變的意義,不是只為了修正社會對於高中國文的刻板印象,更重要的是,使台灣培養出來的人才能夠具備面對未來的能力。而2014118國文學科中心主辦的海峽兩岸三地國文教學研討會的部分講題,正好能提供我們改變的學習與借鏡。

         我認為臺灣的高中國文因應未來值得注意的發展方向大致可分:

 

一.課本選文與考試必須文學與實用兼具

        香港教育大學李婉薇教授<逢迎與抗衡--香港高中中國語文課程漫談>提到香港的學者,會去思考是否需要藉由參加pisa測驗來斷定香港的中文教育成果,畢竟pisa考題是外文翻譯成中文的。我很欣賞他們這個思考角度,但我相信香港不可能不參加pisa測驗,更不可能覺得不需要pisa就能斷定自己的國際競爭能力,臺灣亦然。此外,她也提到,有一位香港文青唯諾,寫了一篇<致我們終將逝去的中國文學科>哀嘆香港高中生選修中國文學課程的人越來越少,感傷中國文學式微。身為中文人,我是感同身受,不過臺灣值得慶幸的是,國文沒有像香港那樣分成語文與文學二類。國際化當然很重要,但我很同情香港人竟然是以學英語的模式在看待中文,這樣就被英文的框架綁架了!我認為每種語文應該放在該語文本位思考規畫比較不會產生流弊。

        雖然我曾寫一篇文章<評台大醫科不採計國文兼論高中國文教育>批評臺灣國文一面倒向文學,應該也要注重實用性,尤其要注重哲學!但我認為我們臺灣原本的文學正典傳統仍要繼續保持,也就是說文言文的必讀古文、白話文中的美文都要保留(篇目宜刪少些)。北一女中徐千惠老師和陳麗明老師合講<從教材教法看兩岸教學現場>,我們得知:中國白話選文以「真」為主、臺灣選文以「美」為主。所以中國的選文會選死亡和戰爭主題,這是在臺灣的選文中不會出現的。而且他們的選文分為文學類、論述類與實用類三種。我是不主張什麼都向中國看齊,但是由中國白話選文分三類可知,本來白話文就不應該只囿於美文。我認為臺灣高中國文白話文選文除了保持「美」文標準之外,一定要增加別的選文。此外,中國的課本,在選文方面會以主題式融貫中西、穿越古今。這也是蠻值得參考的,我們不見得要這樣編課本,但是,在補充教材,或者是選修課的設計方面,倒是可以參考這樣的架構方式。不過我個人不支持選太多外國文學性的翻譯作品在國文課本中,除非譯者程度超佳,以中文的標準來看,譯作也是佳作,畢竟國文課仍應以中文作品為主才是。

       這次研討會有調查文學性與應用性的比例,我是主張644成屬應用性的比例,這是包括把古文中的哲理及論說文都算進去。而在白話文方面,除了像麗明老師說的科普作品之外,我覺得,議論性、實用性、以當代議題為主的優良作品也宜選入。畢竟我們的學生不見得每個人都要書寫他們的感懷到像名家那樣文采華美程度,然而未來他們都必須要面對並解決問題。解決問題最主要能找到問題、歸納原因、清楚表述,所以思考性議論性的文章必定要選。當代議題方面,我們應培養學生關心社會、關心世界、幫助弱勢的精神,所以需要選擇關心弱勢及推廣志工意義的文章。至於科普作品,我個人認為其實不必像中國節選達爾文<演化論>篇幅那麼大、翻譯又很硬的作品,外國的科普主題最好是經過作家消化重鑄過的,例如:我很欣賞蘇上豪醫師《開膛史》,不但有好看外國醫藥界的故事,又有作者的親身體驗和思考。

       當然,上海復旦大學附中王召強老師<基於批判性思維的高中作文教學研究>是一個蠻好的參考面向,我個人很敬佩他在中共統治之下,竟然敢開這種課,所選的議題包括個人與國家、自由與容忍、計劃生育、教育公平等,而且還針對兩個相對性的議題,縮小範圍讓學生書寫作文。他甚至敢讓學生討論香港佔中議題,令人感動到想向他敬禮。王召強老師有說:因為中國是沒有公民課的,他開這樣的課程是要代替公民課。所以我認為既然我們臺灣是自由民主社會,也有公民課了,若國文老師想開設批判思考性課程,最好考量一下自己的天賦興趣,以及撈過界會不會處理得比公民老師好,不必完全像王召強老師的做法。譬如我也曾讓學生討論過廢死議題,我事先讀過張娟芬《殺戮的艱難》等資料,但我忽略了自己是看到太複雜法條就頭昏想睡的人(不然當年就會填法律志願),雖然讀了,但我覺得自己始終都沒有搞得非常清楚,最後總結時很難向學生說明到令我自己滿意的地步。再者,老師對這些議題都有自己的立場,雖然王召強老師的做法是,若學生質疑老師主持不中立,老師就回答:「我不只是主持人,更是老師,有教育責任。」繼續堅持立場表態。但是我個人的風格是:雖為老師卻不太強制,而是必須以理服人,非以身份服人,所以我明白,我不適合和碰觸法律相關議題,若要論跨領域議題,必須我自己本身了解及思考深度超越學生,否則不碰為宜,畢竟總不能讓學生自由討論就算了結。由於我個人自幼就接觸宗教、行善和志工,並對這類議題有高度興趣,所以我曾針對陳光標先生來臺堆錢山、當面發紅包高調行善的作法,違背古訓「為善不欲人知」,要學生針對兩個矛盾的議題,以<行善之道>書寫己見,這也是兩個相反的實用性議題,但這種偏哲學實踐的,我發揮起來就成功很多。其實我會操作兩個相反的實用性議題,是模仿100年的學測「學校和學生的關係」,我個人覺得這種議題蠻切合實用的,但這近年就沒有了,好可惜!107年的大考,國文作文要單獨計分,也許可以朝二篇作文發展:一篇偏向記敘抒情美文,一篇偏向論說/實用性的。這樣不就兩種面向都訓練到了!

 

王召強師批判思考主題設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麗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